top of page
陳琪

穿梭在市場的年輕身影

已更新:2019年1月18日


文字/攝影 莊嘉潁、陳琪

時間回溯到40年前,人們提到在高雄逛街,一定會想到鹽埕,一是「大新百貨公司』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。二就是「大溝頂」,到大溝頂享受美食、買布料、定做衣服與採購女仕的用品……有數不盡的樂趣。

日據時期填築愛河的支流「後壁港」整治成大水溝,1954年市議員陳銀櫃先生申請加蓋獲准,成為攤販集中市場,民間稱為「大溝頂」。而當年的大溝頂成了如今的「第一公有零售市場」,改建前就已有幾間攤販在營業,甚至傳承到現在,或許市場內沒有當年的繁榮盛世,卻因為整建後顯得更整潔有序,略顯昏暗的的走道,對映著攤販間的柔黃燈火,格外的有情調。

有種熟悉的古早味,沒有吵雜的叫賣聲,卻能聽見店家與顧客間閒話家常,可能只是因為一句簡單的問候,也能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小道消息,而這也是現在超市或大賣場所看不見的「人情味」。


 

叁壹旗魚丸的第四代傳承人


從日劇時代就在經營的叁壹旗魚丸,如今已傳承到第四代。
她,是欣姍,叁壹旗魚丸第四代傳承人

第一市場—鹽程區最早的公有市場,位在稱為「大溝頂」的鬧市之中,這裡的人形容,早年還有能看到小船駛入市場採買的光景。如今卻因為環境的破壞選擇在大溝上加蓋,有了現在改建後的樣貌。早市的走道在接近中午的時刻有些冷清,零散的客人來來去去,但市場上的攤販仍忙碌於每天的例行公事。「阿珠姨」在第一市場小有名氣的旗魚丸老闆娘,猶如叁壹的鎮店之寶,聞名來訪後發現有個少見年輕的身影在攤販前忙進忙出,她是欣珊,叁壹旗魚丸第四代傳承人,六零年次的年輕力量,比起繁榮的台北,她更愛純樸的家鄉,選擇放下已有的學歷,回到老鹽埕守護叁壹的味道。

叁壹旗魚丸,傳承到現在,從最早阿祖那代外銷日本的生魚片,到現在製作與銷售旗魚的加工品,商品形式雖然改變,但堅持最天然的品質—守住最純粹的味道。每日天還未亮,年輕的一輩開始忙碌營業的前製作業。拿到魚市新鮮魚貨後,欣珊的哥哥與朋友開始了繁忙的製作流程,先把魚肉退冰到適中的溫度、然後剁碎、放進機器打成魚漿;不論天氣冷暖,都用手去感受它的熟度,每條魚的屬性都不盡相同,更需要實作經驗與智慧。

「外面的中央廚房靠的是用化學穩定劑去維持口感的統一,而我們則以不同肉質的魚肉與水的相互中和,掌握口感。」欣珊以老師傅一般的口吻強調手作的必要。

每天的例行公事,為了堅持最好的品質


不論冬冷夏熱,一切都要自己準備才安心
早起準備,為了最好的品質

即使每天的工作看似相同,但其中要加的水與要混的魚,還有打成魚漿需要的時間都有所不同,她仔細描述魚丸製程中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細微差異:「或許今天打出來的口感比較Q,明天可能比較軟,但賣出去的成品絕對是經過把關的,對於顧客的誠信至上,即使今天打出來的魚漿有一點點的不好,也會告知顧客。」

正是他們經營到現在對顧客誠實以待的一貫態度,成為留住客源的原因之一。大部分固定客源是鹽埕區的居民,很多人都是從小吃到大。採訪過程中,我們剛好遇到叁壹的忠實顧客,在這裡買了二十年沒變過。「價格雖偏高一些些,但品質也是相對應的好,或是更好。」這位老主顧買到想要的魚丸後,帶著滿足的口吻回答我們。有些居民搬遷後念念不忘這熟悉的家鄉味,回來時總會帶上一些,或請老闆幫忙宅配寄送。

如今現代人吃習慣了外面的加工火鍋料,吃到真材實料的旗魚丸反倒覺得不習慣,「就像外面的黑輪是粉跟魚肉比8:2;我們是相反,但人們卻已習慣那加工的味道」說到這裡,欣珊顯得有些無奈。

就像漁民靠天吃飯,魚丸的生意也是,但他們不只靠天,還靠買方與賣方之間的互相關係:賣方需要穩定的客源,而買方也需要逐漸重視食安與品質,才能長久經營下去。

從碩士生回歸市場,為了初衷為了家人


當速食業已經快取代傳統產業,將來還會有多少人記得食物最初的樣子?

「我只是盡我所能讓大家不要忘記食物最初的味道。」她的回答簡潔而深刻。


短髮、一身簡單的T恤,跟我們談話時,眼中閃動著慧詰的光亮。五年前因為母親生病而接手祖傳生意。離開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,在外學業有成的她選擇走進市場。過去從事的建築設計看似厲害,卻不及市場來得吸引她。

問她是否有後悔過放棄風光的建築工程師,她幾乎不假思索:「主管一句話就可以砍掉你辛辛苦苦做的成果,而在市場,收到客人的喜愛和感謝,遠比你在工作上付出的值得。」


提到「媽媽」,欣姍總是一臉笑意:「我覺得我都要貼個媽媽的人像牌在這裡了,他們(顧客)來買的時候總會問:你媽媽呢?媽媽呢?」

也許,讓世人不忘食物原味是欣姍守住旗魚丸的一個原因。但更多讓她堅持的理由是繼承家業、延續媽媽的使命。


叁壹旗魚丸V.S.市面虱目魚丸


叁壹旗魚丸製作過程


14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